當前位置:首頁 |
|
說起臨安特產,不得不提的就是山核桃,它生長在臨安西部的高山之上,是當地村民的“致富果”。多年來,山核桃產業經過不斷轉型升級,從人工采打到張網采收,從零散管理到數字化經營,正在續寫著更規范、更安全、更高效的致富新篇章。
合作經營 尋找記憶中的童年味道
島石鎮作為臨安山核桃主產區,產量占全區總量的30%。吳向陽是土生土長的島石人,是在山核桃林間長大的,對他來說,這一顆果子不僅是為家里增收的產物,更是忘不掉的童年味道。
長大后的他在家鄉當起了村干部,可卻沒有找回記憶中的味道,“那時候山核桃都是農戶各自經營,品質參差不齊,有些農戶單純追求產量,導致山核桃林退化明顯?!眳窍蜿栒f。
與此同時,他也了解到由于從事山核桃種植的林農已呈現老齡化,勞動力欠缺,管理成本逐年增加,山核桃產業的發展開始“力不從心”。這長在深山里的“黃金果”難道要就此埋沒嗎?吳向陽不禁開始思考。
“或許走合作經營之路,才能化解山核桃經營中的危機?!?013年,吳向陽與島石鎮島石村110多戶林農簽訂合同,流轉山核桃林地200余畝,組建康之林山核桃專業合作社。
合作社成立后,以生態化經營、標準化管理、公司化運作為要求,創新了農林資源生產經營新模式,并對社員進行統一技術培訓,以便熟練掌握從種植、防病治蟲、安全采收等所有技術和環節,解決了山核桃長期分散經營、品質參差不齊的問題。而于吳向陽而言,記憶中的那份童年味道也逐漸尋回。
2015年,我區制定經營主體參與山核桃流轉的專項補助政策,因地制宜推行“規?;洜I、全程化托管、專業化服務”的統一生產經營模式。這一政策更是給吳向陽的土地流轉工作打了一針“強心劑”。同年,他將流轉規模擴大到500畝,并獲得了500元每畝的資金補助。隨后,康之林山核桃專業合作社逐年壯大起來,截至目前在島石鎮、龍崗鎮、昌化鎮以及清涼峰鎮流轉土地共計1500余畝。
自然落果 尋找更安全的采收技術
“白露到,竹竿搖,滿地金,扁擔挑......”在吳向陽的記憶中,每到山核桃豐收的時節,祖祖輩輩都是采用爬到樹上用竹竿把山核桃果打落的方式采收,可山核桃樹矮則3米,高至20多米,大多生長在海拔400-1000米巖石裸露、陡峭的山上,這種原始的采收方式風險極高。
“而且山核桃的成熟期有早有遲,這種傳統的采摘方式將未完全成熟的山核桃也一起打落下來,很難保證品質。當前勞動力緊缺,采打人員也逐年減少,有經驗的老人年齡太大上不了山,年輕人沒有經驗也不愿上山?!眳窍蜿栒f。
如何研究出一種能夠節省人力的采收方式,是吳向陽從擔任島石村村委會主任就開始思考的事。他在村里做調查、搞試驗,在村民的支持下,終于研究出了“自然落果安全采收網”技術,在山核桃林里鋪上連片的采收網,從山頂鋪至山腳,角度傾斜,果子成熟后一顆顆沿著網滾落至山腳的固定框內,林農只需定期前往山腳裝袋即可。
2013年流轉林地后,吳向陽便在自己的合作社里使用張網采收技術,不僅大大節省了勞動力,減少了山核桃采收的危險系數,也使得原本為了方便行走鏟除的野草重新茂盛起來,整個山核桃林生態得到了修復。
張網采收技術也得到了我區林業部門的大力支持,并開始出資扶持向全區各地推廣,由吳向陽的隊伍到各個山核桃產區進行安裝培訓,補助資金也從每畝200元漲至每畝800元。如今我區山核桃林張網采收面積累計突破8萬畝。
數字賦能 尋找無限未來
在數字化的熱潮之下,我區農業部門經過前期大量數據的積累,讓數字賦能山核桃產業,構建了“山核桃產業大腦”,這也為吳向陽帶來了便捷,他拿出手機點開“林農一件事”系統邊展示邊說道:“你看這上面有AI識別病蟲害、專家問答等板塊,我們對著山核桃樹一拍就可以掌握病蟲害的情況和防治方法,有這個作指導,不僅方便,也避免了我們‘病急亂投醫’?!?/p>
此外,在華光潭村潘家山青山灣基地里,農業部門還安裝了一整套大數據監測設備,對病蟲害、溫度、濕度以及山核桃生長周期進行實時監測。
據悉,“山核桃產業大腦”平臺配合衛星遙感技術,建立了林地生態適宜性評價模型和災害評價模型,不僅能夠解決哪里適合種的問題,更能實現“及早發現、數字預警、聯動處理”的病蟲害防治閉環,提高防治效率,減低防治成本。
吳向陽涉及的山核桃一產經營只是山核桃產業數字化應用的其中一個場景,“山核桃產業大腦”還可以通過大數據實時監測山核桃原料和加工品質,通過浙食鏈、浙農碼,將原料收購、生產加工等環節公開化,消費者通過網絡即可查看山核桃種植加工情況。
該數字平臺還能利用電商大數據和消費者畫像數據,更加直觀地掌握山核桃在各地的銷量情況、地區口味偏好等信息,助推行業合理制定標準,幫助企業實現精準營銷、精準加工。
不論是生產經營還是加工銷售,不論是品質把控還是品牌營銷,山核桃產業的每個環節都在不斷轉型升級,蓬勃發展,讓我們看到了小果子的大未來。
騰訊微信
騰訊微博
新浪微博
新華微博